查看原文
其他

范周 | 两会闭幕,文化产业人都应关注这些“大趋势”

范周 言之有范 2023-04-03

今日看点

3月15日午间,随着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的结束,2019年的全国两会正式闭幕。无论是政府工作报告和总理答记者问,还是总书记、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组团参加地方会议,都透露出不少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信息。今日言之有范对两会期间文化大事的系统梳理和思考,希望对文化产业各界人士有所启示。


1

内容创作是文化产业的起点,

文艺创作应以人民为中心


3月4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3月4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文艺和哲学社科方面工作强调指出:“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这一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文化文艺和哲学社科工作的地位、使命、价值和原则,将为文化文艺和哲学社科事业新发展注入强大动能,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开展创作的新的指引和纲领。内容创作是文化产业的源头和起点。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艺工作者和相关的各界人士需秉持对产业源头之清净的责任立场,坚守对市场供给的使命感,端正创作心态,在文艺创作过程中立足时代特色,以人民为中心,彰显新时代的价值追求。

 

从近两年的市场表现来看,“小鲜肉+大IP”这种近乎锁定的制作模式已经被市场宣告失灵,充分印证了唯市场轻内容、唯娱乐轻艺术的创作理念注定不能长久。在对质量要求趋于理性的消费者面前,未经打磨就推向市场的作品越来越难以激起水花。

 

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一大批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影视文艺作品重回市场主流,反映改革开放四十年百姓生活的电视剧《大江大河》,以及现代都市情感剧《都挺好》等广受观众追捧,聚焦百姓医疗难题的电影《我不是药神》总票房突破30亿元……

 

这些或反映时代变迁,或反映社情民意的作品,都成为了时代的“传声筒”,成为了群众生活的“发言人”,更成为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寄托。这样的作品,值得被深入研究,深入思考,并以其为借鉴,牵动一批又一批各类型的优秀文艺作品面市,引领我国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


2

改善营商环境的基调已经定下,

文化企业将大有可为


3月5日,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两会期间,“营商环境”成为官方会议的高频词汇。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共5次提及“营商环境”,李克强总理在参加湖北代表团和吉林代表团等组团审议的讨论中,乃至最后的答记者问环节上,也多次强调了转变政府职能,改善营商环境的重要性,抛出下阶段政府开展公共治理的思路主线和执行路径,对于文化企业而言有不小的价值。

 

第一,减税降费。经历了2016年的雏形初现和2017年、2018年的不断推行,国务院对于减税降负(税)的理解和自我革命的决心都在逐渐深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开篇不久便阐述了“深入推进简政减税减费”的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报告中提到,要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明显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负担,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 2 万亿元。此外,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10%的措施对于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企业削减运营成本也是极大的利好消息。

 

“为支持企业减负,各级政府要过紧日子,想方设法筹集资金。”“为此,政府就要过紧日子,就要让利,政府的存量利益也要动,得罪人也要动,让利于企业,让利于民。”从这些铿锵有力的字眼中,能看出我国在继续深入推进减税降费从而增强市场活力方面的决心。

 

第二,扶持中小微企业成长。文化产业中,中小微企业既是主力军,也是生力军,扶持中小微企业的成长,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计。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重点降低小微企业税收负担,并且抓好财政部和税务总局于2019年1月联合出台的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财税〔2019〕13号)的落实。总理在答记者问的过程中提出促进资金流向民营企业、让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在去年的基础上再降低1个百分点等措施,并表示:“小微活,经济才活,就业才多。”对于存在大量个人及品牌工作室等小微企业的文化产业亦如是,融资渠道愈加顺畅、融资成本相对降低,小微企业的活力便能够增强,文化市场的活力也才能有所保障。


具有孵化功能的联合办公空间受到越来越多的初创型小微公司的青睐,这些空间大多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和办公氛围,租金和交付的形式也较为灵活,创业者在联合办公空间中能够分享创业资源,有些企业也因此慢慢地成长了起来。


此外,两会期间的部长通道上,财政部积极落实国务院的要求,为广大中小微企业带来了放宽认定范围、协调投融资难题、政府直接采购和支持中小企业“双创”升级四项具体措施,支持中小微企业茁壮成长,在市场中发挥独特的、强劲的作用。也希望广大文化企业,把握政策利好,提高创新能力和市场核心竞争力。如总理所说,做到“激发消费的潜力、市场的活力、社会的创造力”。

 

第三,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随着经济和科技文化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全球贸易合作的不断深入,保护知识产权在营造有利于商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中被置于越发重要的位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促进发明创造和转化运用。”知识产权法也将修改,通过对侵权行为引入惩罚性的赔偿机制,使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无处可遁。必须要认识到的是,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和原创能力和创新能力成正比,若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那创新型国家也就无从谈起。

 

就文化产业而言,一方面,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原创内容,加大对于盗版行为在司法、行政、经济方面的打击力度刻不容缓;另一方面,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味着市场环境的肃清,我国内容创作者的生产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属于创作者和文化品牌的商标、专利和版权将得到更为健全的保护机制,以此鼓励更多创新要素的活跃涌流。

 

第四,两会期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制定行政法规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过程中充分听取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意见的通知》。该政策的出台同样值得关注。由于非政府行为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例如制定标准,发布规范等(例如2019年初,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和《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对短视频的发布者和平台方提出详细要求),在产业运行当中要发挥好企业、行业协会和商会的知情权和表达权。企业、行业协会、商会在产业相关法规规章和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话语权比重的提高,有助于政策更好地切中和把握产业的痛点,打通和理顺产业的难点。


3

国家战略纵横捭阖,

静待区域内外文化产业“扶摇直上九万里”


本次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更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时至今日,国家战略早已不能再用片面、孤立的眼光进行看待了。不论是横向的国家区域战略,还是纵向的国家产业战略,都是国家战略一体化框架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以产业发展战略为支点,以区域发展战略为杠杆,撬动了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当中的作用。在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等空间提升理念的影响下,文化产业已被赋予和积蓄了强大的能量,对于区域增长极的打造将扮演重要角色。

 

京津冀协同、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规划虽在国家定位上有所差异,但在发展理念上都创新性地夯实了文化产业全方位、多层次融合发展的基础。

 

从空间来看,三大区域的发展理念突破了以往的省市限界,着眼以城市群思路协调城市功能和资源向最有利于发展的方向进行布局,突破现有的城市发展瓶颈并在更广泛的版图上产生辐射效应,成为衔接“一带一路”倡议的世界级中心城市,促进了人口流动并并促进文化融合发展产生新的可能性。



从措施来看,三大区域依托现有的发展基础,根据比较竞争优势,明确了各自发展的定位,提出了区域文化建设的目标。例如京津冀协同定位“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将以规划后试点最后推开的多步走模式进行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逐渐壮大地方文化产业;而粤港澳大湾区则定位“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将重点培育壮大以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数字文化装备、数字艺术展示等数字创意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在建构思路和路径上三大区域因各自基础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各规划中已表明的各项文化产业发展思路,令人值得对三大区域如何挖掘和激活在地文化、如何缔结和凝练新文化抱有期待。

 

从发展来看,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面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定将实现新一轮的文化产业飞跃和融合。

 

这一方面是因为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利用文化产业来推动和实现乡村振兴,既可以发挥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通过利用乡村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开发文化项目和产品,提振乡村经济,又可以发挥文化产业的社会属性,借文化产业的外部性带动乡村文化水平的进步,实现乡村的文化脱贫。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全域旅游既是旅游的全域化,也是文化的全域化,这是由于“全域”的概念,既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旅游空间,也同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载体。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的交叉演进,将进一步提高消费者对于乡村和旅游景点中文化氛围提炼程度的要求,以供给侧要求的变化带动产业向更高质量的文旅融合进行发展。


4

科技格局将迎新嬗变,

“三创”风潮撬动文化产业衍生新形态


联通公司在现场设置的5G体验区


在此次全国两会新闻中心中,5G全方位服务已经得以实现,经过认证的各媒体可以在现场体验到5G千兆的上网速度,而5G+4K+AI+VR(5G网络+4K高清视频传输+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则成为两会记者进行报道的标配。同时,工信部部长苗圩于两会期间表示,5G牌照很快将发放。尽管5G的商业场景还不甚明晰,各投资机构也都仅仅进行着战略性的投资布局,并未深入产业链攻城略地。但随着5G和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科技格局定将进入崭新的阶段。届时,由于传输速度的指数型增长,在线的将不仅仅是我们的数据,我们的私人生活和个人的存在方式都有可能被颠覆,实现在线化、虚拟化和无边化。

 

第一,网络的提速降费是眼前的头号利好。截止2018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互联网普及率为59.6%。面对规模庞大的互联网用户,解决好、落实好、服务好网络使用条件已经是人民群众的普遍诉求。本次两会中,李克强总理曾多次强调,网络提速降费是有利于消费者,也有利于产业发展的,今年要在过去的基础上再降费20%。使用成本的降低有可能给下探新的市场,从而带来更多的用户,潜在地扩大了数字内容消费的市场规模。

 

第二,继“互联网+”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智能+”也在本次两会中被多次提出,并且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总理在答记者问上提到,通过推进“互联网+”来拓展“智能+”,推动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在推动发展的过程中,既要符合发展规律,也要不断寻求突破,跃出传统思维的限制。

 

过去几年当中,偏远地区的群众、家庭、孩子已经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得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来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问题。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几乎席卷了各个行业,成为各个国家和行业巨鳄角力厮杀的焦点,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文化产业领域创新、创业、创造的前进,启迪了诸多创业者投身蓝海,文化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涌现。

 

第三,“三创”风潮将继续催生文化产业新业态的不断涌现。“互联网+”联动了许多方面,释放着市场的活力和社会的创造力,更多的机遇也在我国互联网不断推广普及的过程里,一点一点地酝酿。

 

科技与文化产业联系密切,深刻地影响着文化产业的生产、传播和消费等各个阶段,每个阶段如何应对新技术的到来,新技术的传导机制如何建立,都值得去仔细思考。而共享经济和抖音的相继成功,让人再也无法忽视互联网中潜藏的商业机会。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逐渐变化,以科技为基础的创新工具不断丰富,打破常规又极富创造力的青年群体将会积极响应创新、创业、创造的“三创”号召,并在文化产业(特别是数字创意产业)中发挥巨大作用,传统商业模式被突破和再造有可能成为常态。


5

继续夯实文化产业基础

经济之选、民生之选、时代之选


必须要认识到的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时间还很短,基础还较为薄弱,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产品还很少。但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坚持发展文化产业,夯实文化产业的基础,将是经济之选、民生之选,也是时代之选。

 

由于我国正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寻求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常态时期,发展文化产业成为经济之选。从数据来看,自1978年至201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3679亿元增长到82万亿元,经济规模扩大了225倍;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长到25974元,扣除价格因素后比1978年实际增长22.8倍。我国的平均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0%降低到2017年的29.3%。从增速上来看,近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从7%放缓至6.7%,进入新常态。其中,第三产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的比重稳步提升,于2015年突破50%。


2012年以来三次产业产值及GDP占比数据


2012年以来历年全国产业结构分布


历年三次产业吸纳就业的人数也很明确地显示了我国的产业结构在朝着高度化的方向上迈进。但在几轮抗周期的经济增长过后,我国面对世界经济走入下行通道以及内部体制弊端带来增长放缓的双重困境,投资和出口两大传统经济增长驱动力相继进入瓶颈,急需有新兴产业加入到新旧动能转换中来。


历年三次产业分类吸纳的就业人数占比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文化产业近年内逆势上扬,每年增速大幅领先GDP增速,居民年均文化娱乐消费也从2013年的1398元增长至2017年的2086元,消费势头和产业发展都相当迅猛。加之强外部性和边际效应递增的特点,文化产业已逐渐被各地确立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各级财政日渐重视,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历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增速与GDP的关系


由于我国的社会现状和人口结构,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民生之选。李克强总理表示:“民生是天大的事情”,仅以老龄化为例,按照国际上将全国65岁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达7%作为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我国自1999年起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根据相关的人口预测数据,在未来的二十年中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平均每年增加的老龄人口数将为1000万人,2050年老年人口将占到总人口数的1/3之多,老龄化问题非常严重。如同李克强总理所说:“老年人能安度晚年,孩子们有幸福的童年,那就有千家万户幸福愉悦的家庭,也可以让青年人或者中青年人有更多的精力去就业创业。”足见发展高质量的康养产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但目前为止,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养老机构和养老设施的模式也较为原始,无法满足现代老年人的心理和社会需求。因此,加大康养产业中文化产业的组成占比,如老年大学、日间照料等成分,有助于实现国家“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老年工作目标,有助于“独生一代”组成的家庭卸下赡养四位老人的过重负担,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由于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竞争中权重的提升,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时代之选。5G和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呈白热化的军备竞赛之势,透露出这样一条信息——全球信息化时代,软实力体系的建构是国家竞争中最有力的武器,文化软实力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环。这样的背景,使得我国作为秉持着对外开放等一系列和平外交政策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应对更为复杂的国际关系,也对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该情况,文化产业各界人士应积极参与到区域发展中去,实现区域内、区域间的统筹协调发展,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统筹协调发展。

 

此外,短期内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中期内坚持以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带动文化和旅游融合,推进文化精神在全域空间的显化,并且制定积极的人才政策吸引文化人才、教育人才等向不发达地区流动,实现长期的、可持续的文化软实力提升。

 

必须要注意的是,国际关系不仅仅有竞争,“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样是我国理解国际关系的视角。对外加强中外人文交流,同样是时代的迫切要求。如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在部长通道上所表示:“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去年我们出境游近1.5亿人次,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客源国。所以,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地采取措施,保证我们出境游客的安全。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引导出境游客的文明旅游,要使中国的游客成为中国形象的体现者、中国故事的传播者和中国文明的代言人。”


参考来源: 国家广电智库,《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两会重要讲话精神,电视文艺的未来立于使命成于担当》


END


责   编 | 宋立夫  林一民

美   编 | 王菲菲


推荐阅读

敲黑板,划重点!北京市十六区“两会”密集召开, 释放了哪些文创信号?

会见中外记者,总理今年这样说

敲黑板!两会代表委员们最关心的十大文化热点

关注 | 文化和旅游部又有大动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